行业案例

INDUSTRY CASE

解析京津冀专利与产业的比较优势(之二)

发布时间:2024-04-16 02:17:34 作者: 行业案例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一大关键,就是要加强创新驱动,促使三地产业体系和产业技术进一步升级发展。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和技术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体系、技术升级的速度将会更加快速。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京津冀三地如能依照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可以进行产业布局,让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与其产业和专利比较优势适配,无疑会使三地产业布局更为科学合理,产业协同更高效,进而更快更好地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目标。

  当前,由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专利权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与资本一起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重要判断标准。鉴于此,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上述京津冀要素禀赋中专利和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本文以专利资源和行业规模两个指标作为参照系,把京津冀地区41个大类行业分为具有不一样比较优势的四类产业:第Ⅰ类包括专利资源和产业规模均高于均值的行业,同时具有专利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第Ⅱ类包括专利资源高于均值,行业规模小于均值行业,仅具有专利资源优势;第Ⅲ类包括专利资源小于均值,行业规模高于均值的行业,仅具有规模优势;第Ⅳ类包括两类资源均小于均值的行业。通过一系列分析上述四类产业的行业类型、贡献等,将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京津冀当前产业的要素禀赋特点和比较优势,以及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中各自角色和产业定位。

  研究表明,三地优势产业多为重化工业,数量少,贡献大;北京多个重点行业具有专利资源的非常大的优势,但未将专利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也未形成显著的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津冀多个支柱产业仍处于创新洼地,专利技术积累薄弱,支撑产业升级乏力。为此,在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时,应注重区域资源的整合运用,加强优势资源的转移转化运用,此外还需注意产业的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同构的不利影响。

  从行业类型上看,如图所示,截至2013年底,北京共有4个大类行业属于Ⅰ类产业,除医药制造业外,通信设施、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全部为装备制造业;Ⅱ、Ⅲ类产业如化学原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等几乎均为原材料产业。

  天津有5个大类行业属于Ⅰ类产业,产业类型多样,既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装备制造业,也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化工类产业;而Ⅱ、Ⅲ类产业除农副食品加工业外,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冶金业以及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等化工业。

  河北的Ⅰ、Ⅱ类产业数量最多,且全部为装备制造业和冶金业;Ⅲ类产业中部分涉及农业、纺织业、畜牧业。

  整体而言,三地具有专利资源比较优势的行业多为装备制造业和冶金业,具有规模优势的多为装备制造业和化工业。但需要非常注意的是,这一些行业均属于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较大的行业,如何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需要加以重点考虑。

  截至2013年底,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有4、5、6个行业的专利资源和行业规模均高于当地均值,占分析行业总数的比例不足15%。其中,仅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个行业的专利资源和产业规模在三地均较强,同时具有专利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

  如果仅仅考虑专利资源比较优势,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仅有7、8、11个行业的专利资源量高于当地均值,占比约为17.1%、19.5%和26.8%。如果仅仅考虑产业规模优势,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仅有10、16、13个行业的专利资源量高于当地均值,占比约为25%、39%和31.7%。

  但是,上述行业却集中了三地主要的专利资源和产值贡献,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调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北京前三类产业共有13个大类行业,拥有72%的专利资源,贡献了79%的产值;天津前三类产业共有19个大类行业,拥有85%的专利资源,贡献了89%的产值;河北前三类产业共有19个大类行业,拥有87%的专利资源,贡献了84%的产值。

  北京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利资源优势突出,截至2013年底,二者拥有有效专利2.7万件和2.5万件,是天津的2.8倍和3.9倍,是河北的3.6倍和8.8倍,但行业产值却不足天津、河北同行业产值的一半,差距较大。同时,北京部分行业的技术创新及专利资源优势并未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技术发展。例如,北京通信设施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效专利多达8.2万件,且产值规模大,而在相邻的河北,有效专利仅0.5万件,且产值规模仅为北京同行业的17%,两地相比差距显著。与此相类似的行业还包括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

  河北、天津多个支柱行业虽然在当地经济地位较高,但技术创新水平相比来说较低。一是行业专利密度偏低。截至2013年底,天津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值规模排名前四位的支柱行业每亿元产值有效专利量不足1件;河北各大支柱行业每亿元产值有效专利量大多在2件以下,与北京的平均18件相比差距显著。即便是亿元产值有效专利量相比来说较高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天津、河北亦仅为6.2件/亿元和2.4件/亿元,远低于北京19.4件/亿元的水平。二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实力弱。从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当地34个行业中的有效发明专利量及占比看,天津和河北均明显低于北京。尤其是通信设施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天津、河北的劣势更加明显。

  在谋划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应紧扣三地专利资源比较优势谋划产业布局。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相似产业既要融合又要差异化发展。即在考虑三地包括专利在内的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分工,实现既要有融合点,又要寻求各自的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加强优势专利资源的转移转化运用。应充分的发挥北京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专利资源优势,做好配套的技术创新部署和专利布局规划,以深化三地产业、技术和专利的协同互补,辐射并带动天津、河北提升产业的技术竞争力。三是注重区内创新资源、专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运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需逐步优化河北、天津相关产业的创新资源配置,加强与北京优质专利资源的深度结合,依托北京市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利技术优势,弥补天津、河北相关行业技术创新不足的短板,逐步提升产业专利技术竞争力。(孙全亮孙玮寿晶晶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