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国失栋梁,山河同悲,日月同泣。2023年11月23日凌晨1点30分,中国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钛合金学者、材料科学家、中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曹春晓,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曹春晓院士的一生,是忠党爱国、献身航空、耕耘钛业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精勤授业、桃李天下的一生,是大爱无疆、三勤三善、多姿多彩的一生。曹春晓院士的逝世,是我国航空事业的巨大损失,是我国材料科学和钛合金研制战线的巨大损失。
曹春晓院士1934年出生于浙江上虞,大学毕业后就主动投身航空事业。他是我国航空用钛的开路先锋,长期从事以钛合金为主的航空材料研究与应用,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制备工艺,用全部心血践行着自己科技强国的理想。他感恩国家的培养,耄耋之年仍奔走各地为我国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尽心竭力。他淡泊名利只求奉献,捐出多年积蓄成立“春联爱心基金”帮助身边困难职工,他热心教育与科普,拿出受聘大学教职的报酬设立“昌航之春”奖和“春晖”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资助贫困学生。他严于律己关爱他人,用三勤三善传播着人生正能量。他用一颗赤诚的心,书写了对材料、对航空、对祖国的大爱情怀!
幼时耳闻目睹日本飞机对上海的轰炸,让曹春晓很小就立下了科技强国的理想。曹春晓从小刻苦读书,年轻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一年级时,他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申请,不到20岁就成为一名党员,而那份入党的志愿承诺和誓言伴其走过了奋斗的一生。
1956年大学毕业后,曹春晓毅然放弃留在上海交大任教的机会,选择了刚组建还处于一穷二白的国防科研单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现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他在这里参与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航空钛合金实验室,创造了中国钛合金研制的多个第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中提出“超高温锻造”和“相变温度压延”创新性工艺,多年来的实践和应用证实了他的前瞻性。1964年,他首次提出以TC4钛合金叶片和轮盘研制作为我国航空用钛的突破口,1966年在他领导下,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台装有钛合金转子叶片的航空发动机长期试车。70年代,他又投入国产运10飞机及配套涡扇8发动机的研制。80年代初,他又成功研制出涡喷13发动机用TC11新型钛合金,解决了装备急需,并批量应用于多型发动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装备领域用量最大的一种钛合金,使我国航空工业的钛用量和冶金工业的钛产量达到空前的规模,提高了我国在钛合金方面的国际地位。90年代,他先后研制成功了“Ti—55高温钛合金”和TD2合金,为提高航空发动机推重比和提升我国钛合金科研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所领导与第十九实验室(钛合金实验室)科研人员合影,曹春晓(中排右一)
△研制成功TC11钛合金盘模锻件后,曹春晓(左)与工厂技术人员在车间现场合影
200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曹春晓院士作为唯一从事航空材料研究的委员,独当一面。大飞机项目启动后,曹春晓院士又作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为国产大飞机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当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飞上蓝天时,他在现场激动不已。
为了材料事业,曹春晓院士还经常转战大江南北,哪里有难题,哪里有需要,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未解决航空发动机用钛难题,他曾多次到贵州生产单位现场指导,与工厂职工同吃同住、共同攻克难关,为此他也将贵州视作又一故乡。
为研制新型钛合金材料,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有一次几天连续作战,曹春晓体力严重透支,终于晕倒了。他被诊断为心动过缓,心跳短时暂停,医生最后给他装上了心脏起搏器。看到曹春晓为工作如此拼命累坏了身体,家人和同事都流下了不忍的泪水,曹春晓却不以为然,由于起搏器的外壳是钛合金做的,他反而风趣地说:“我搞了一辈子钛合金,这下更是与钛合金结下了不解之缘啊。”
曹春晓院士坚信一句话:社会给予你荣誉越多,你更应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为此,他在坚守科研一线的同时,关心航空教育及材料科普事业,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社会。2001年开始,在航材院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曹春晓院士还受邀担任了南昌航空大学(简称昌航)学术委员会主任,他通过校学术委员会积极指导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曹春晓院士主动提出要将昌航给他的报酬全部拿出来,用于奖励优秀教师。昌航特别设立了“昌航之春”奖,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教职员工。2007年,曹春晓院士偶然听到了一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事迹,他为这些贫困学生辗转难眠。他再次向学校提出设立“春晖”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曹春晓院士的善举在昌航传为佳线年起,昌航开始每年从部分新生中选拔基础扎实的优秀学生,设立以曹春晓院士命名的“春晓班”,学习曹春晓院士的大爱精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5年5月29日,曹春晓院士联名妻子张琲联又捐资50万元在航材院设立了“春联爱心基金”,用以帮助身边的困难职工。曹春晓院士在捐款仪式上深情地说,“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做这件事的。多年来,我一直在爱的海洋中慢慢成长,家人给我的爱让我刻骨铭心,航空事业和航材院各级领导和战友们给我的爱更是恩深似海、永生难忘,这种爱给了我温暖和力量,给了我技术生命。爱心基金了却了我多年来的心愿,若能够给困难职工提供一些有限帮助的话,那么我们就很开心了。”这一善举,让航材院职工再一次感受到了一名老党员的无私爱心,捐款现场大家纷纷起立为曹春晓院士鼓掌。
曹春晓院士一直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主动担当起传授知识和传递科技接力棒的光荣任务,从1982年起,他先后指导了2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993年,曹春晓院士还被评为航空航天工业部优秀研究生导师。曹春晓院士还很关心学生的生活。一知道哪位学生有什么困难,曹春晓院士就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学生经济拮据、工作不顺等,他都会尽心尽力给予帮助。
曹春晓院士多年担任航材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和中国航空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热情参加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等学会、协会工作,并担任《材料工程》杂志主编和《航空材料学报》副主编,为我国材料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曹春晓院士格外的重视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多次出国考察、访问或作学术报告,他拓展了中外技术合作交流,架起了国际友谊桥梁纽带,在航空材料研究走向国际化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曹春晓院士很早就意识到科普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积极在各种场合传播材料科普知识。当选院士后,曹春晓院士深感开展材料科普的责任重大。他潜心编著了《材料世界的天之骄子——航空材料》一书,用生动、流畅的笔触激发各类读者对航空材料的兴趣。曹春晓院士还走上“首都科学讲堂”等各类讲台,为社会大众作材料科普报告,激发更多人对航空材料的热爱。他还经常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宣传普及材料科学知识。
曹春晓院士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做人处世上也有极高的修养,他通过思考,提出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善自控、善合群、善生活的“三勤三善”人生哲学,并认真贯彻“三严三实”的要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传递做人处世正能量。
曹春晓院士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那个骑自行车的老人身影,单位职工都很熟悉。2014年7月,航材院举办航空材料院士论坛,期间大家共祝曹春晓院士80寿辰,一些朋友还给他送了礼物,曹春晓院士将这些礼物折成现金,专门上交给院工会作为爱心帮扶基金。
曹春晓院士与夫人张琲联相敬如宾,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一直住在一个普通的宿舍楼里。刚结婚的时候,两家合住一个单元,每家的卧室面积不到12平方米,厕所公用,阳台封上当厨房,婚后好几年家里连炉子、锅盆都没有。家里没有地方放书桌,他就把卫生间当作了写字间,支起小桌子写下了多篇报告论文。影响中国钛合金研究发展的一系列成果和思想最初都形成于单元房的卫生间里。
曹春晓院士生前严格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积极为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党课,引导青年向党组织靠拢。他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时刻用一名员的规定要求自己。一谈到党,他就会满怀深情地说:“我的自然生命是父母给的,我的政治生命是党给的。我珍惜自然生命,更珍惜政治生命。我活着一天,就要为党的事业奋斗一天。”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崇高的品格,诠释了一个员的责任与担当!
曹春晓院士,1934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1954年加入中国,1952年至1956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主动投身航空事业,来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现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航发航材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南昌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业分会会长等。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春晓院士一生秉承耕耘钛业、献身航空、报效祖国的理念,终身致力于以钛合金为主的航空材料研究与应用,是中国航空用钛的开路先锋,是中国钛合金研究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为我国航空事业和材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国钛科技终身成就奖、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中国钛工业杰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