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两条新航路开辟,一条向东的新航路连接了欧亚大陆,另一条向西的航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此结束了大陆板块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成形,为现代化做好了准备。两场新思想解放运动,首先是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行动,提倡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从而促进了科学、文学以及艺术的巨大发展;其次是17-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反对专制主义,追求政治平等与经济自由。两场大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进入工业社会。18世纪英国、法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为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然后传入欧洲大陆,19世纪又传到美国等北美地区,从而极大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工业文明。两条新航路、两场思想解放运动和两次大革命的综合力量,成为现代化的起源与起点。从此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化理论开始兴起。1951年6月在《美国的文化变迁》杂志上,第一次使用了现代化这个科学名词,定义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但是,现代化不仅在于社会形态的转变这么简单。现代化实质是什么?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于:现代化是不同国家追赶、达到与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一场国际竞赛。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现代化是追赶型的现代化,表现出后发、外生的特点。其二在于:现代化涵盖了人类、经济、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观念等每个方面,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变革。
国家现代化是一个科学的、动态的进程。可以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内容维度来理解现代化的三维推进。
第一个是空间维度,可以用“空间不平衡论”来解释。现代化在一个国家的出现必然是一个不同空间区域逐步实现的过程,即不平衡性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过程。国家现代化在空间上表现为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包含着四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不平衡为现代化的起点,在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是某些区域取得突破,率先适应现代化,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来看是某些行政省份率先实现现代化。第二,不一样的区域的不平衡性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过程,但是这个不平衡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跟着时间的变化和推进将逐步降低。第三,平衡是终极的现代化空间状态,表示国家现代化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平衡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第四,平衡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国家现代化的水平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创新力量的出现不断向前更上一个台阶。
第二个是时间维度,可以用“经济社会相变论”来解释。简单来说,一切经济社会系统本身都有一个稳定的结构,它是一种经济社会的相态。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经济社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并集聚了一定的时间能量以后,就可能从原来的初相转变为更高级的相态。经济社会相变有两个规律,一是从低级的经济社会相态发展到高级的相态,一定要集聚潜能,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能量的时间累积,潜能达到一定的阈值之后就可以促使经济社会从低级相态转换到高级相态。第二是两相共存,即在相变的临界点新相与旧相并存,也就是经济社会完成相变之前会有一个过度期。当潜能足以引起经济社会整体结构进化的时候,才能完成一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飞跃,例如,实现全面小康或者国家现代化。
第三个是内容维度,可以用“动态创新论”来解释。创新是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是现代化三维推进图景的主轴。没有创新就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难以突破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限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所以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创新是全面的创新,包括科技、制度、文化的创新,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大文明均衡发展。自主创新是国家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在战略思想上要遵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部署,在实践路径上根据“现代化三维推进论”,从空间、时间、内容三维协调统一、有序推进。三维推进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创新—时间—空间。其中,创新是现代化的源动力,占主导地位。创新推动经济稳步的增长、政治开明、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文明,从而积聚经济社会能量,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相态进化。
我国的国家现代化,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大建设,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以此来实现国家整体现代化。具体路径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从以下八个方面的战略举措上展开:
第一,把握全球科学技术革命前沿趋势,锻造制胜未来科技的产业竞争力。无论如何强调创新作为现代化的第一动力都是不为过的。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成为一个自主创新型的国家,就不有几率会成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国家。实现高水平发展就是要把我国的现代化转变到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上来。
第二,要把握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构筑高水平小康与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基础。第三,破解制约高水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改革深化持续激发建设国家现代化的内生活力。第四,以双向开放为突破口,塑造新型全球化中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第五,推动传统增长机制和模式率先向与现代化相匹配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模式转变。第六,构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格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路径就是要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城乡一体化就是一元化的目标,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要补农村发展的课,所以要强调乡村振兴。第八,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35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