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家庭文明|接下巡边“接力棒” 续写民族团结佳线年呼伦贝尔市“最美家庭”巴特朝格图、巴达玛嘎日玛事迹

发布时间:2023-10-21 11:49:26 作者: 行业新闻

  原标题:家庭文明|接下巡边“接力棒” 续写民族团结佳线年呼伦贝尔市“最美家庭”巴特朝格图、巴达玛嘎日玛家庭事迹

  2022年9月9日,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在全国上映,紧接着9月10日,地处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海拉图嘎查的一个抵边警务室挂牌成立。两件看似无关的事情,却牵扯到同一个人,巴特朝格图。

  巴特朝格图同志,员,蒙古族,东乌珠尔苏木海拉图嘎查专职护边员,妻子巴达玛嘎日玛,蒙古族,海拉图嘎查妇联主任。二人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膝下儿女承欢,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而这一家幸福家庭的故事,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说起。

  1959年到1961年,我国遭遇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党中央决定,将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约3000名孤儿送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由牧区牧民抚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巴特朝格图的父亲就是这里面之一。

  “看完《海的尽头是草原》这一部优秀的电影,我觉得特别感动,电影取景也特别好,把我们草原拍得特别美,把牧民善良、淳朴、温柔的性格刻画地非常形象。拥有一半汉族、一半蒙古族血统,同时身为‘三千孤儿’的后代,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我身体里流淌的血液就是民族团结的有力证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巴特朝格图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巴特朝格图的父亲其日麦拉图,1961年从上海孤儿院来到这片草原时才1岁,在养父的牛车上颠簸了一天,从海拉尔幼儿园来到了陈巴尔虎旗海拉图嘎查,从此在草原扎下了根。

  海拉图嘎查的传统淳朴的牧业生活哺育着其日麦拉图,他在马背上的一颠一簸中,增长了见识和勇气。虽然当时的生活并不宽裕,但其日麦拉图的父母和姐姐们全力供他读书,让他成为嘎查里少有的“高材生”。毕业后,其日麦拉图接过父亲的套马杆,成了一名线年开始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其日麦拉图,一干就是10年。这期间,他带领牧民发展生产,响应国家号召退牧还草,保护海拉图嘎查的草原生态,群众的收入逐年提高,草原也逐渐恢复了旧貌。而每当巴特朝格图讲起父亲的故事,眼中总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阿爸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救灾保畜、防疫统计、扶贫解困,只要嘎查有事,他就不闲着,这期间还承担起义务巡边的任务,每次一出去就是好几天见不到他。”巴特朝格图始终视父亲为榜样,父亲的高尚情操,让他深受感动。耳濡目染之下,巴特朝格图也暗暗立下了誓言,要把一生都奉献给生养自己的这片草原。

  2003年7月,巴特朝格图大学毕业后,奔赴山东发展,从事了四年装修设计工作,也有了优渥的生活基础。2006年,他辞职回到家乡的时候,身边人都表示不理解。

  而他的答案斩钉截铁,他说道:在牡丹江上了大学,在山东搞设计,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那一段时间,经常想起阿爸的教导,他总说自己是国家的孩子,生活在边境线附近,就要守好自己的家园。人在哪里发展都一样,为啥不回家多做贡献呢!况且我还能在这片草原上跟阿爸一起,为国家守着这片草原和边境线。就这样,巴特朝格图毅然回到了故乡。

  在他回到家乡的第三年,在一个绿草如茵的季节,一个不经意的日子里,放完牛羊策马扬鞭回家的巴特朝格图遇见了他一生的挚爱,美丽草原姑娘,巴达玛嘎日玛。

  当时的巴达玛嘎日玛在新巴尔虎左旗乌布尔宝力格苏木当教师,结婚后的二人选择继续守护,父亲守护的这片草原和边境线。在他们相识、相知、相惜,再到相恋、相爱、相随、相守的十几年里,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和对故乡的眷恋。

  巴特尔朝格图家响应国家富民政策号召,依靠勤劳和智慧走上了小康之路,不仅如此,巴特尔朝格图还带领海拉图嘎查牧民回嘎查发展畜牧业,一起发展第三产业,开办“游牧人家”旅游点。在他的带动下,家乡的牧民经济收入提高了,在生活中体会到了满满的幸福感。

  他尽所能,扶贫济困,帮助老人,帮扶贫困户,投身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提倡的家庭经营方式开创了我旗联户经营的新模式,不仅保护了草原生态平衡,还增加了牧民的收入。

  当大家都在为生活慢慢的变好而开心的时候,巴特朝格图却始终惦记着父亲的教导,他主动找到当地派出所,表明了自己想像阿爸一样守边护边,希望可以成为派出所的专职护边员。

  “我的家就处在边境前沿地带,距离边境线公里,我更有义务做好巡边护边工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巴特朝格图从义务守边护边,成为了一名“有组织”的护边员。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努力带领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更积极努力配合东乌珠尔边境派出所民警,护卫着边境线月,巴特朝格图在巡边路上,突然听到头顶嗡嗡作响,抬头一看,无人机!他环顾四周,发现远处边防公路停着一辆车,经了解,为了拍到更多美景,一名外地游客在禁飞区域飞起了无人机,在他的制止劝说下,游客了解了相关边境政策规定并及时收回了无人机。他说“边防公路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警示牌,但有些人不太在意,这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涉外情况出现。”。

  16年的坚守,巴特朝格图巡边总里程达10多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这是他“最自豪的事”。

  在他工作的地方,也留下了很多小故事:邻居家草垛起火,他第一时间报警的同时,发动群众一同灭火;游客在旅途中车子陷入泥地无法前行,他会主动上前帮忙推车……他的足迹遍及家乡边境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片土地。善良、正直、无私是邻里之间对他的评价,忠诚、勇敢、无畏是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政治委员潘伟给他的标签。